科普的根本目的性就是要把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以及科技发展的动态传递到最大限度广的范围,科普的真正受众群体,恰巧就是缺少这种基本科学知识的广大群众,而我们现在的科普现实状况,常常在不经意间中绕开了这个群体——不论是以往媒体或是互联网,都会有很多逻辑性非常严谨、视角非常深刻的出色的科普文章,但这种文章或多或少有一点“科而不普”——写的都是文字,但对于缺少专业培训、对研究动态热点所知很少的广大群众来说,想看懂这样的一篇文章并非易事。这样的科普,传递层面首先就被限制住了。
那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购买者呢?现阶段来看几乎是没有。对科普产品有兴趣的人是有的,但规模仍并不能支撑起一个行业发展。不把这个问题归因于机制,但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方式确实偏于填鸭,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多的聚焦在记忆结论和运用,而非常少挖掘知识的乐趣,对学生的探索欲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很少,更几乎不能容忍“标新立异”的独立思考。这样的结果,是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固化。反映在科普上,就是“没什么兴趣不如看电视剧”“看这种有什么作用”,“这个说的和上学那会不一样肯定是错的”
更期望看到的是,有更强而有力的力量由上而下的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力发展科普仪器生产技术,创造更贴近生活的科普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