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集成科技系统正在不断涌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就是很经典的案例,它是具有代表性的合成型的高科技,在某种意义上,它亦可划归为“西学东渐”范畴,目前,它已应用于众多行业,诸如:航空航天、医学手术、建筑仿真、考古复原、影视娱乐、教育科研、科普仪器等等。在图书情报部门的应用主要是基于高科环境的隐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管理、虚拟知识社区的构建等等。
1泛在环境下的VR技术
1.1虚拟现实技术的科学理念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虚拟现实的狭义定义:VR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的人机交互方式。它基于自然的人机接口,感受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也有人称它叫虚拟环境、赛伯空间、灵镜技术、全景技术等[1]。
而广义的定义:它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真实世界,从而形成模拟三维环境的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各种复杂的信息加工处理,进行可视化操作,并且与之交互的一种方式[2]。虚拟现实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一方面,它能对现实环境做逼真的描述;另一方面,能使人们在观察虚拟环境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可以与之进行交互。所以也能完全模拟出人的感觉和思维,可能记录下人的隐性知识,并能够把这些隐性知识传递给他人。
1.2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致发展路径
美国是VR技术的发源地,研究水平基本代表着国际VR技术的发展水平。今天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感知、用户见面、后台软件和硬件等层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宇航局的Ames实验室大量地研究了约翰逊空间站操纵的实时仿真,运用了大量的座舱模拟技术,且形成了一站式VR训练系统。我国VR技术起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和技术机构一直在深入探索,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距离。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研发了虚拟环境中物体物理特征的表示与处理,并实现了分布式虚拟环境网络设计。浙江大学CAD&CG开发出一套正面虚拟建筑环境实时漫游系统,其中包括一种新的快速漫游算法和网格递进快速生成法。凡此种种高技术是VR技术应用到知识管理中的技术保障。
1.3虚拟现实技术的突出靓点
在虚拟现实中强调的是人的主导作用。VR技术不仅实现了从“计算机为主体”到“人为主体”的转变,而且实现了“适计算机化的单维信息空间”到“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转变。在传统的单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的工具或环境是计算机,人通过键盘、二维鼠标和显示屏幕等与计算机发生联系,人类以往的经验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内的。
单纯从计算机角度而言,VR技术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等,而是以更为先进的人机接口方式,给用户提供试听、接触、操作控制等直观清晰方便的实时交互方法。它有3个主要的特征分别是沉浸、交互、构想,其中沉浸是感受,交互是手段,构想是目标。
1.4虚拟现实技术在知识管理上的应用
隐性知识是以思维、直觉、灵感、技能等产生并存储于个体身上的主观知识。混沌理论中认为,人的隐性知识系统是非线性复杂系统,有随机性,容易产生蝴蝶效应等特性[3]。而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旨在探索自然和谐的人机关系,使人机界面从以视觉感知为主发展到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嗅觉和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感知;从以手动输入为主发展到包括语音、手势、姿势和视线等多种效应通道输入。这样虚拟现实技术就将隐藏在人脑中的知识体呈现出来,从多种感觉渠道准确表达,致使隐性知识转移为灰色或白色显性知识。
不仅如此,VR技术有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不断提升的情感表达与情感接触界面的表示效果和人性化程度,真实的情景再现或者情景模拟,对于挖掘到的隐性知识的可利用程度大大增加。在充分利用现实表达技术和高效数据技术下,对于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上都显现出强大的优势[1]。
3构建隐性知识管理中的虚拟知识社区
虚拟知识社区的开展是将VR技术应用到隐性知识的挖掘中。虚拟知识社区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具有共同兴趣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和组织者共同构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等、自由、协作、开放的知识空间,促进知识类分、存储与共享。隐性知识在自由、协作、开放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交互。这种虚拟知识社区可以为个体隐性知识的构建提供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也为一些具体的隐性知识利用提供特定的情境,也为隐性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交互的支持。